首页 > 专家说税

王泽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进行纳税筹划(二)

 
    第二点,大家记录一下,传统的落后的纳税模式,已经给房地产开发企业造成了长期负面影响,需要引进新型的纳税筹划模式,我们传统的落后的纳税模式表现为什么?主要表现为在企业各项经营决策当中,税收无地位,税收无空间,无税的经营决策模式,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给法人代表带来牢狱之灾。我给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给大家听一听,就是他在经营决策当中无意之中把自己送到牢房之中去了。这家企业是民营企业,在当地,在那个地级市这个民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加在一起目前业绩排在第二位,马上就要赶超第一位,就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刻公司出了一件事,什么事?在建一个大楼,写字楼,还有写字楼后面所带的十几栋住宅,盖着盖着,资金跟不上了,他以前也是一个开发商,所以开发商就是这样子,做项目越做越大,项目越做越大,做资金供应商明显融资非常难,他先跟工行谈,就是原有的写字楼现在正在出租,做抵押贷5000万的款,工行出了这样一个主意,说可以,但是这个写字楼不能在开发商名字下面,而且上级部门也不允许,必须要转到个人名下来才能贷到,大家听明白没有?这是真实的事情。按照工行的要求就到房屋管理土地局把写字楼从他现在的开发商的名下交了160多万的契税过户他个人名下,公司做了一个决议,就是他有三个股东,其实三个股东就是他本人,他儿子和他女儿这三个人,他本人退股的名义,因为没有现金,就以股金的形式退掉,就把写字楼贷走了,款也贷到了。公司还有另外一个决议,就是等款还完以后,把这个写字楼股金再回来,就是一进一出,一进一出都完成了,款也还了,房子也回来了,税务局查帐,税务局怎么发现这个情况?按照刚才检查的方法,到房屋土地管理局拿你的契税,有代征契税所有加在一起除以3%,得出总的交易金额,发现他申报的金额比总的金额差了一大块,实际上就差这个写字楼,他就觉得这个企业逃税了,怪不得这个企业越做越大,马上展开对过去,就是在建项目还没有完工,还没有预售,对过去的项目展开全面的稽查,查到最后就查到这个问题,你这个房子过户到个人名下,他的解释我这个房子又回来了,他说税务不玩一减一等于零的游戏,你既然过户到个人名下了,就构成了视同销售,构成是同销售,评估价是7000万,你写字楼的成本,写字楼的开发成本在以前所得税的税缴已经统统作为整体开发减掉了,所以7000万统统做利润,7000万乘以33%2130万企业所得税,这2130万企业所得税还有营业税,7000万乘以5%350万营业税,35万的城建税,还有个人所得税,因为股本实际上投入是3500,而且拿走7000万,实际上多得了3500万,还有20%的个人所得税700万,加在一起补交税收是3600万,罚一倍7200万,贷了5000万的款,交了7200万的税,说交不起,可以,立刻通知公安局介入,公安局把老板带走了,现在我介入这个事情,我介入这个事情,我要把这个老板让他出来,我去了解情况,因为我们要代理这个情况,他也不是北京的,是外地的,通过办公厅打听了解这个企业的情况,其实我跟税务局局长谈的时候得出两个重要的信息。
     第一他的儿子最近买了一辆宾利车,这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一直在查他的帐,他曾经2001、2002、2003年一直查他的帐,但是没有查出来帐,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就是排名第一的开发商一直在检举他。因为排名第一的开发商是一个上市公司,财务比较规范,交的税也比较多,但是就是不服气排在第二民营企业逃税,所以共同引发税务局下狠心要弄他,原因是在这。我到看守所到老板了解情况,他说他当初并没有决定逃税,目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如果在建工程当中断了资金就跟孩子断奶一样,死定了,整个公司就完蛋,我当时把写字楼转到个人名下只有一个目的,工行非要个人财产才可以抵押贷款,公司他不干,当我了解这个信息以后,我走之前我跟地税局长讲了一下,我也找总局领导说一下,因为主观意义上没有任何犯罪的想法,实际上我告诉大家《税法》里面用《征管法》第63条和第64条是天壤差别的,征管法第63条是偷税,偷税有一个强烈的特征就是这个人主观上就想盈利收入,不想交税,主观上就想犯罪,那么64条是什么?64是不进行纳税申报的行为,主要是指纳税人可能对国家税收政策法规不了解,不熟悉,导致无意中漏交了税款,我告诉大家,很高兴告诉大家,这个老板已经出来了,出来以后他到北京来看我一次,首先就表示感谢,我说这不用感谢,这实际情况就是对政策法规不了解,而且财务是他的亲戚也不太了解税收法规,我说你这确实是属于64条行为,我才帮你,如果是63条我帮也帮不了你,所以就在办公室发了一通牢骚,说准备要把地税局局长弄到监狱里面,他就没有贪污,没有受贿,鬼都不信,从现在开始我已经分咐我手下五个人,各个地方打听他受贿的路子,用照片摄下来,他敢弄我我就敢他,虽然我在里面和稀泥,我说人就是这样,他说不行这口气压不下去,我不在这个地方干了,到别的地方干了,我也饶不了这个家伙,现在两个人弄出仇出来了,最后补了700万,也是手下留情补了700万个人所得税,因为房子又回来了,马上就要卖,也不打算出租,卖了把税补上就行了,两个人搞出仇了,税务局长有几个干净的,我不信你干净,你调到别的地区当局长也会派人过去看着。
    实际上民营企业家考虑问题比较单一,我们说话病急乱投医,他没有钱的话,供应不上的话,只要贷款给我,什么条件都答应,这些条件引发其他的法律问题他没有考虑到,他误以为出去又进来就不交税,实际上不是这样,出去就是一道税,而且你进来了,同志们,你进来又是视同销售,你不要以为这是最典型的是你看企业帐单就可以看出来,过户给个人的时候,个人交了契税,后来不是又过户回来了,房地产公司又交了160多万,所以这个企业前后交了320万的契税,就为了5000万贷款,但是他告诉我确实贷不到钱,找过很多朋友贷不了,很多在当地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是没有人借这么多钱给他,他宁愿交契税,而且最关键就是契税交得也不对,契税依据被他夸大了,实际上商场评估价格没有7000万,我们很多老板评估评估,一想到评估增值,实际上他这种情况应该是评估减值的,7000万应该搞成2000万,他评估真值这个老板傻不傻,为什么搞7000万,他说现在评估不都增值吗,我说你这要交契税,他说我不知道,所以税整个经营决策思路里面他脑子里面没有税,就是我刚才讲到落后传统的纳税观念,没有税收的。什么时候有税收?就是税务局查来了补税这个时候才高度重视,税务局一走又忘掉了,好了伤疤忘了痛。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刚才是一个真实例子,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也是房地产公司,也是个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但是非要打肿脸充胖子,结果脸没胖起来,脸皮破了,他原来几级资质,房地产分几级几级资质,三级、二级,有没有这有的说法,原来他是比较低的级别房地产企业,所以原来很多招标都很失意,决定要把资质提高,但是规模小又没有实力,他就用他的在建项目请一家事务所来评估,把1000万的房子,原来注册资本金就是1000万,他现在要搞到5000万,5000万就达到二级资质,现在评估5000万,评估增值就是4000万,资本供给增加了4000万,他就转股,这个主意谁出的,就是工商局人出的馊主意,他就听工商局的人去办了,他就请一家事务所评估增值,把评估增值报告交给工商局,然后把公司章程修改一下,注册资本金5000万,申请资质,资质也申请下来了,税务局来查帐,你资本供给转让个人股本要交个人所得税知道吗?他说不知道,说你不知道可以,补交800万个人所得税,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1000万的资产评估5000万,增加了4000万,要依法缴纳红利所得的个人所得税20%,4000万乘以20%800万,还没有罚他,就让他补交800万,税务局的文件非常充足,写得非常清楚,个人公司财产评估,整体评估增值后转增个人股本,依照利息红利所得扣缴个人所得税,所以他为了打肿脸充胖子,结果要交800万的个人所得税,他现在正在给税务局写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申请,他确实没有这么多钱,他要分三年交完这个所得税,要拿这个项目挣的钱一点一点交,苦不堪言,他现在出了一个主意要退股,要退回来,把资本供给压缩掉,他说实际上不值5000万,实际上只值2000万,压缩一点这样就少交个人所得税,税务局说你评估增值转成股本金要交个人所得税,评估减值没门,不带你玩这个游戏,你们上个月拿5万元奖金你交的个人所得税就是高,下个月你下岗了,那我没钱了,但是我每个月还要花2000万,就要拿上个月的5万块钱交的税来冲我这个月的2万块钱,税务局答不答应,肯定不干的,政府跟你个人是什么关系?政府和你个人就是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的关系,你别错误的认为政府的关系是跟你们夫妻俩的关系,这是绝对不同的,不要把家庭的生活准则带到生活当中,就是这样。所以他打电话说王老师我现在减值怎么办,我不是写一个保证书三年交800万,我现在能不能减值,再请一个事务所,这个事务所压缩听我的,我压缩2000万行不行,我这样增值1000万,我这样就交200万的个人所得税,我说不行,如果行的话就准备找税务局的人,我说肯定不行,你就慢慢交税去吧,他说早知道这样,我何必用资产评估增值,我不如跟兄弟们借点钱直接投进去不就行了吗,把亲再抽出来还给他们不就行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我说那样可以,什么税都不交,现在后悔当初,同志们是不是这样,他不如和人家借点钱去投到公司去,再以借款的形式拿出来还给朋友就行了,研究是评估增值了,税务局把工商局的资料都调走了,所以只好交税。你们说纳税筹划重不重要,如果当初身边有像我这样的老师在旁边指导他,我想你最好跟朋友借钱去增值,不要玩游戏,既花了评估费,结果你还花更大的代价在后面,结果确实发生了。这个房地产企业是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个房地产企业,目前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第三个原因,大家看看你<


阅读次数:2367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