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税改动态

卖地方式创新更待征地制度改革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根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告,北京年内首宗真正意义上的“限房价、限套型、竞地价”地块4日完成挂牌竞价出让。这种卖地方式仅是国土部门为抑制地价飙升、房价泡沫而创新的众多土地出让方式中的一种,但以往调控结局和当下房价走势表明,卖地方式创新既因地方政府难以割舍庞大土地出让收入而难以大面积推广,也因未触及房价上涨制度性因素而难以实质性抑制房价。对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而言,卖地方式创新值得鼓励,但为末;征地制度改革更应推进,方为本。

    在每一轮房价暴涨阶段,用卖地方式创新直接或间接抑制房价,一直是房地产调控重要内容。在今年形成的新一轮房价上涨周期中,北京等地方政府就再次祭出卖地方式创新手段。此次北京推出的“限房价、限套型、竞地价”地块在明确一定面积的公共租赁房基础上,规定商品住房销售限价为每平方米22000元,且套型建筑面积全部在90平方米以内,单套商品住房总价控制在200万元以内。上半年,北京推出的一块“限房价、竞地价”地块还限定销售对象。

    历年来,各地卖地方式创新包括“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限地价、竞保障房配建”、“限房价、限套型、竞地价、竞配建”等。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让渡部分土地出让收入、压缩开发商利润率,抑制地块高溢价和高房价。这的确给部分购房者带来实惠,但也遭遇推广难、副作用明显等尴尬。一则土地出让收入仍是地方财政收入大头,全面压低土地出让价格非其所愿,亦非其财力所能承受;二则个别楼盘或部分区域房价停涨对房价全面上涨大局无疑是杯水车薪,难有实效;三则开发商出于盈利考量或对此类项目予以放弃,或自毁承诺、突破限价,或偷工减料、质量低下,让卖地方式创新落空。

    可以说,卖地方式创新顶多是给高房价“挠痒痒”,要真正消解房价暴涨体制性因素则必须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阅读次数:154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