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按照目前增速,中国接下来或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免税消费国,市场前景喜人;但另一方面却是今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外流加剧,仅有20%的中国消费者愿意在中国大陆购买奢侈品,“肥水外流”仍是明显趋势。究其原因,中国免税市场自身发展困境,政策包袱等日渐成为导致回流境外消费的“掣肘”。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免税市场需要扔掉“包袱”轻装上阵,才有望将更多境外消费留在国内,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国人境外消费趋势仍将延续
旅游免税购物俨然成了众多出行者的常选动作之一,奢侈品消费的比重正在日益上升,而国内免税市场的发展正好提供了市场平台。财富品质研究院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免税市场的零售额约为1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按照年复合增长率22%的增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中国免税业市场的规模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免税消费国。
但另一份数据无疑给了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内免税市场一盆冷水,根据相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只有20%的中国消费者愿意在中国大陆购买奢侈品。
据奢侈品研究专家周婷介绍,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旅游零售领域最大的消费群体,支撑了欧洲本土奢侈品市场的半壁江山。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数据,中国游客在英国每年消费3亿英镑(约合27.8亿元人民币),在伦敦的希斯罗机场,中国游客约占全部游客的1%,但却创造了25%的免税收益;Burberry在伦敦Hackney地区开设的outlets,在非周末的日子,约有四分之三是中国游客。
2013年,境外消费趋势依然持续。与此同时,2013年中国高资产人群的海外购买奢侈品的倾向同去年相同,仍然是愈加明显,尤其以身价过亿的富豪为甚,51%的过亿富豪倾向于境外消费。
财富品质研究院预计,未来中国消费者境外消费的趋势仍将延续,境外旅游人数会持续增加,境外消费额也会继续保持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境内外消费价差仍存在,这是刺激国人境外消费的主要原因;二是国内消费品的不安全性和部分商品供应不足,国人更愿意信赖境外商品的品质与购物体验。
国内免税市场发展短板频现
目前中国免税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口岸和市内免税店,此类免税店遍布全球;二是离岛免税店,2011年3月,中国财政部公布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同意在三亚市内免税店和海口机场率先试点,这类免税店目前只在中国海南岛、日本冲绳岛、韩国济州岛和台湾澎湖岛4个地区设立;三是免税外汇商场,这是一种特殊的免税购物形式,只在中国、菲律宾等极个别国家存在。
作为中国经营口岸和市内免税店之一的中免集团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51.35亿元,同比增长33.16%,毛利率44.08%,同比增加2.87个百分点。其中,三亚市内免税店实现营业收入20.37亿元,同比增长102.66%.
总体来看,离岛免税政策实施两年多以来,免税销售额逐年提升。2013年上半年,离岛免税店对离岛旅客销售免税品234.7万件,同比增长22.63%;销售总额17.7亿元,同比增长50%;购买人数58.9万人,增长4.62%.
但即便如此,国内免税市场背后的困境正在日益暴露,并且成为拉回境外消费的主要“掣肘”。多位业内专家受访时表示,国内免税公司自身运营存在着较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短板一:卖一线品牌还是卖时尚品牌?
通常,国际免税店主要经营的是国际一线品牌,品牌定位同时也意味着经营渠道的定位层次。目前国内的免税店主要经营香水化妆品、首饰、腕表、服装、皮具、箱包、太阳镜、旅行用品、珠宝等品类,其中既有古琦、阿玛尼、万宝龙、迪奥等国际大牌,但也不难找到诸如CK、GUESS等时尚类品牌。此外,免税店内的产品品类不齐全,可选择的商品范围有限,削弱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主要因为免税店的消费者主要是以旅客为主,对价格敏感,追求性价比。促使免税店里存在国际一线大牌与时尚品牌混杂的情况,这明显与国际市场的经营惯例不相符,并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奢侈品运营商的品牌形象,特别是针对中高端人群。”周婷说。
短板二:卖产品还是卖服务?
按照国际经营规则,奢侈品零售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时,通常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服务模式。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除了商品本身,还包括对店面环境、现场服务、品牌了解等购物过程的全部感受并做出评判。这类顾客对购物的私密性、独享性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三亚免税店,季节性的旅客特别多,经常出现人手不够或者消费者排队的现象,使得整个购物体验的过程大大折扣。
周婷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市内免税店的经营模式反而退化为“奢侈品超市”的购物模式,相应的许多配套服务,包括品牌讲解、产品介绍、休闲服务“被”忽略。
短板三:免税PK奥特莱斯与电商模式,谁能称王?
免税店的主要消费者是属于价格敏感型的群体,同时免税这种业态形式受政府管制,不可能像奥特莱斯那样向更广泛的区域进行延伸和拓展,单从这一方面奥特莱斯的消费人群就比免税店更为广阔。
此外,近年来,奢侈品电商的发展已经使其成为奢侈品零售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奢侈品电商是典型的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消费人群、消费地域不受限制,虽然也存在着售后服务和顾客体验缺失的问题,但与免税相比,其经营成本会更小,操作相对灵活。面对其他业态形式的竞争,免税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有待观察。
中国免税市场需扔掉“包袱”轻装上阵抑制消费外流
按照政策规定,中国免税业务目前主要实行国家专营管理,不允许外资经营。这从根本上拒绝了外资在免税业务的竞争,虽然保护了国内的免税市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的外流,但不利于市场竞争,更不利于国内的免税集团提升自身的运营水平等。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免税业政策目前仍基本沿用旧规,缺乏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新,特别是进境免税店、购物退税、市内免税店国人购物等免税政策已经在国际上普遍实施,但中国却迟迟没有实行和采用。
众多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免税市场需从多个方面入手,扔掉“包袱”轻装上阵,方能抑制消费外流。
第一,离岛免税限额仍需放宽。尽管去年11月正式将每人每次免税购物限额调整至8000元,并增加了美容、保健器材等3类免税商品品种等。但2013年上半年,海南共销售8000元以上免税品2.79亿元,占比仍然很小。显然,与日本冲绳岛16000元的限额相比,海南岛8000元的免税限额依然不够,还未能满足中国消费者旺盛的购买力。
第二,扩大购物退税试点范围。可以将在海南试点的购物退税业务扩大到京沪等一线城市,同时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国内商场,对外国游客在境内购买的商品,尤其是中国丝绸、陶瓷等特色产品实行增值税退税政策,简化退税程序,防止消费外流。
第三,大力发展市内免税店,允许出境国人在市内免税店购物。目前中国的市内免税店只能服务于出境的港澳台和国外旅客,销售对象不包括出境的国内旅客,这就限制了市内免税店的作用,而允许出境国内旅客在市内免税店购物的政策已在美国、韩国、日本、泰国等大多数国家实行,尤其是韩国,市内免税店是其免税业态的最大组成部分。如果未来中国的免税政策也能向国人开放,将能抑制消费外流。
第四,参照国际惯例,开办进境免税商店。设立进境免税店,使旅客在进关之前购买免税商品,既能解决旅客购物携带不便的问题,又能将消费留在国内。目前中国只有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和上海虹桥机场有进境免税店,如果政策能允许进境免税店在京沪以外的机场开设,势必将国外免税店的高端消费更多地引回国内。
第五,注重发挥免(退)税渠道的作用,打造中国国际品牌。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缺乏本土的国际品牌。但是一些国家明确规定“免税店必须销售一定比例的本国品牌”,以提高本土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政策上可以以免税店为基础,通过发挥免(退)税商店的作用,推动本土品牌的发展。